发布时间:2024-06-26 09:55:09 来源:工程案例
在高速公路项目建设中大力推行信息化管理,既是现代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工程质量安全和项目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2017年,福建省高速公路建设总指挥部(简称福建省高指)贯彻落实“绿色公路、品质工程”示范创建要求,快速推进现代化工程管理,全方面实施管理手段信息化,在全省在建高速公路项目中推广使用福建省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监管一体化平台(简称一体化平台),实现了跨业务、跨系统、跨层级的一体化应用,提升了工程建设管理上的水准和工程质量安全。
目前,该平台的落地应用已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有力推动了工程建设监管变革,实现了监督管理模式从各自为政向全省统一转变、监管主体从单一封闭向多元开放转变、监管手段从事后监管向实时监管转变、监管数据从分散孤立向集享转变,成为推动福建省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高水平发展的一把“利器”。
提起工程建设信息化,福建省高指于2005年就开始先行先试,开发应用了建设项目管理系统。随着多年来的不断探索,到2013年,已经建成6个工程建设信息监管系统,信息化管理初见成效。
然而,这些工程建设信息监管系统主要为不同阶段、不同技术服务商及工程建设项目各自建设,存在数据孤岛、系统孤立、重复建设、使用率不高等问题,没办法做到全省统一监管,难以达到工程建设提质增效的作用。
本着“让信息化更有生命力”的初衷,2016年,福建省高指开始做系统整合提升,致力于一体化平台的开发。与此同时,交通运输部在同一年先后发布了《关于实施绿色公路的指导意见》和《打造公路水运品质工程的指导意见》,两个文件均对工程管理信息化作出了明确要求。这也为福建省高指指明了方向,加速了一体化平台的建设步伐。
随后,福建省高指先后对一体化平台所有数据、接口、硬件等制定统一标准,出台规范性管理文件,为实现一体化应用与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依托福建省高速公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投入建设,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保障了平台的稳定运行和持续优化迭代。
2017年9月底,一体化平台在福建省沙埕湾跨海公路通道项目上正式上线使用,并在其他路段迅速推广应用。
据悉,一体化平台采取“1个平台+N个子系统+N个项目单位”的建设模式,形成了结构科学、流程合理、追溯有源、界面亲切、开放共享的监控平台,现已接入建设项目管理系统、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工地试验室数据监管系统、混凝土拌和站监控系统、沥青拌和站监控系统、预应力张拉数据监管系统、构件二维码存储系统、工地党建系统等8个专业化子系统,并预留后续扩展空间,采集的数据均永久存储在福建省高速公路数据中心,供建管养全寿命应用。
“我们认为信息化管理是发展的新趋势,建设一个统一的平台,是工程监管的现实需要,能对主要区域、重点部位、关键数据全天候、多元化管理,做到实时采集、分析、预警、调度、处置,有效缩短管理链条,大幅度的提升管理效率。”福建省高指教授级高工曾俊铖告诉记者。
记者在福建漳(州)武(平)高速公路南靖段A1标段工地试验室看到,水泥混凝土性能测试自动完成后,同步生成的试验报告能实时上传至一体化平台的工地试验室数据监管系统中,所有管理人员只需通过手机App,就可查看本次试验情况,若遇到数据异常等情况,系统还会有预警提示,有效杜绝了人为影响,消除虚假数据。
这只是一体化平台应用于具体项目的一个缩影。“一体化平台只有强化应用、规范应用,才能确保数据的及时、完整、规范,才能发挥平台应有的价值和成效,才能根据应用中发现的问题持续创新与优化迭代。”福建省高速公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信息化负责人韦建华说道。
为使一体化平台具有持续生命力,福建省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强化对该平台的应用,在混凝土拌和、预应力张拉、沥青拌和等涉及工程质量的关键施工环节,创新采用了混凝土拌和站监控系统、沥青拌和站监控系统、预应力张拉数据监管系统等信息化系统。
记者在沙埕湾跨海公路通道项目的混凝土拌和站看到,每一盘混凝土在下料过程中都会通过传感器实时获取拌和料重量、拌和时间等数据,若指标不符合有关标准,混凝土拌和站监控系统会给出初、中、高不一样的等级的预警提示,以便管理人员立即处理不合格产品。
据统计,沙埕湾跨海公路通道项目自2017年开工以来,各标段累计上传40余万盘混凝土数据,经过该系统的有效监管,报警率从最初的10%以上降至目前的0.12%,保证了混凝土的拌和质量。
在工程建设中,梁片的预应力张拉质量至关重要。对此,一体化平台中的预应力张拉数据监管系统将桥梁预应力智能张拉与远程监控技术相结合,形成的桥梁预应力实施工程质量远程管理体系,能全天候、远程实时监控桥梁预应力的张拉力、伸长率等数据,逐步的提升预应力张拉质量。
与此同时,漳武高速公路南靖段项目在预制梁实现正弯矩张拉信息化监控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设计了放置千斤顶的悬挂台架,能轻松实现桥梁负弯矩智能张拉,实时采集张拉数据,并率先实现了负弯矩智能张拉信息化监控,有实际效果的减少了人为操作带来的数据误差。“这样一来,我们就做到了对桥梁所有预应力张拉环节的全覆盖监管,使项目建设质量得到逐步提升。”漳州通平漳武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淑宝告诉记者。
以上所有的环节监测的数据,都会同步更新到构件二维码存储系统。记者在沙埕湾跨海公路通道项目店下互通主线号桥下看到,每一片梁都有一个二维码贴片,利用微信扫码后,发现系统内可以显示关于这片梁的试验、拌和、张拉等所有数据信息。据宁德沙埕湾跨海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刘雁斌介绍,项目通过对梁片等构筑物在建设期实施二维码贴片,统一了梁片编码命名规范,实现梁片施工的全过程跟踪溯源及梁片等构筑物的全寿命周期管理,为建管养一体化应用奠定重要基础。
这一项项对实施工程质量的信息化管控,打开了“互联网+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新思路,不仅让福建省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品质得到了有效保障,更逐步提升了福建交通建设信息化水平。
不仅是对项目建设质量的管控,一体化平台在施工安全、施工进度、工地党建等项目管理上,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漳武高速公路南靖段的监控大厅中,记者看到项目管理者可以每时每刻调出现场施工的监控画面,远距离查看现场施工情况。据悉,福建省高速公路在建设中,会在工地实验室、预制场、钢筋加工场、拌和站、重点控制性工程等位置安装远程视频监控系统,进一步强化了施工管理,掌握了工程进度,对落实安全文明施工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今年疫情暴发期间,由于各项目建设一线周边实行封村管理,项目管理者不能前往一线查看施工进度,最后正是借助远程视频监控等系统,实现了对施工一线的管控。在此基础上,一体化平台的建设管理系统和其它子系统由于能够实时获取项目生产数据,进一步帮助了项目管理者对施工进度的监管。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尤其是在建设工地,怎么样才可以将党建工作与项目建设深层次地融合,避免“两张皮”现象,是各高速公路项目管理者不断思考的问题。在福建省高指“6432”(即“六有”“四亮”“三化”“双融”)工地党建工作模式的有力引领下,一体化平台建设了工地党建系统,加强工地党建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在工地党建系统中,各项目可以实时将开展的激励、关怀、帮扶、学习等活动,以及党建引领技术攻关的相关事迹上传至该系统,逐步加强了党员的组织管理和政治学习,提升了施工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与此同时,工地党建系统能通过一体化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促使各项目标段相互学习与借鉴好的经验做法,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有力支撑了福建省高指“6432”工地党建体系建设。
自一体化平台建立以来,现已累计应用于福建省23个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上百个建设标段,成为全国首个省级层面推广应用的工程建设监管一体化平台。与此同时,该平台多次参展中国数字峰会、“618”海交会,并在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作相关报告,吸引了多个省份及兄弟单位到福建省学习借鉴。
“作为施工公司,福建省高指提供的一体化平台极大提升了我们在项目建设中对质量、进度、安全、党建等工作的管理上的水准,让我们获取各种建设数据信息更便利,使得项目能够快速推进。”中交一公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漳武高速公路南靖段A1标段项目经理苏俊飞告诉记者。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一体化平台应用的第三年。三年来,福建省高指紧紧抓住“十三五”期国家发展“数字中国”“互联网+”“智慧工地”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不断的提高项目工地信息化管理上的水准,走在了全国高速公路建设信息化的前列。
目前,福建省高指信息化管理向纵深发展,正在开发全省沥青路面施工全数据链融合管理系统,致力于实现沥青拌和—运输—摊铺—压实—检测全过程监管,进一步保证路面实施工程质量;编制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监管信息化标准,致力于形成统一规范的信息化建设应用技术和流程,进一步提升工程建设监管水平以及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利用采集的建设数据来进行深层次数据分析与挖掘,评价实体质量,总结管理经验,深挖一体化平台应用价值,并为后续各项目的养护与运营提供工程建设数据支撑;结合一体化平台的建设数据,研究轻量化BIM应用,力争在可视化溯源及进度管理方面实现创新应用;引入物联网应用,实现施工全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管控,力争全面实现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应用。
新征程,再出发。今年以来,为保证各参建单位用好一体化平台,福建省高指制定了相应配套制度考核及评分方式,督促各参建单位规范使用,并且预留扩展应用空间,鼓励地方业主进行创新应用。与此同时,福建省高指逐步加强数据及流程规范,致力于提升跨业务、跨系统协同的应用水平。
未来已来,高速公路信息化前景广阔。下一步,福建省高指将抢抓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新基建融合发展契机,以更大的决心和信心,继续完善一体化平台的功能,同时以更广的视角、更远的目标,立足科学技术创新,开展重点项目科技攻关,进一步推广拓宽一体化平台的应用领域,为品质工程、绿色公路双创建,以及助力福建省高速公路建设迈向高水平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