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5-13 04:43:11 来源:平开窗型材
工业园区是中国工业碳排放最集中的区域,自从中国政府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之后,许多地方和行业都开始制定减排方案和措施。
在最新一期《中国环境管理》上,清华大学循环经济学院、科技部火炬中心高新区管理处、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多家机构的专家学者建议,制定统一的工业园区碳排放核算指南,形成碳核算统计标准,并搭建碳排放信息统计监测平台,主要着力点应放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挖掘环境基础设施的减排潜力上,并推进第三方治理。
专家们介绍,近40年来,中国工业园区由点到面,由沿海到内陆推进式发展,已遍布全国各地,成为重要的工业生产空间和布局方式,也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根据工业园区所属级别不同,可分为国家级工业园区、省级工业园区和其他工业园区。
一般认为,技术进步能够最终靠两种途径影响到温室气体的排放:一是利用新技术(例如风力
发电,生物质技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IGCC技术等),能大大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增加对非化石能源的利用,进而达到减少co2排放的目标;二是通过技术的进步,由依赖能源为物质要素投入的经济稳步的增长方式,向以知识为要素投入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就是说,技术进步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大多分布在在能源消费改进和能源替代造成的影响上,能够大大减少能源消费量,由此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国内外部分学者对技术进步与 CO2排放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如 Goulder 和Schneider 在 20世纪 90年代末研究了研发活动对 CO2减排政策的影响,认为研发活动能导致实际的 CO2减排的 GDP 成本降低。Popp 用专利数据来估测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从一项专利开始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到3年后,它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影响将达到最大。2004年,Pacala 和 Socolow提出了稳定楔理论,指出利用15种气候变化减缓技术将2050年后的全球大气CO,浓度稳定在 500×10*水平上的可能性。这 15种技术的应用将像楔子一样,在稳定全球大气 CO2浓度中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在全球能源战略技术计划(global technology security provider,GTSP)2007年发布的《全球能源技术战略∶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研究报告中,研究人员模拟了21世纪各种可能技术的潜力,报告说明在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长期战略中,技术是很重要的部分,发展与提高能源技术,每年可将应对全球变暖的成本降低近万亿美元。
国内研究显示,与缓慢的技术进步情景相比,如果我国在 2018 年的CO2排放强度比 2005 年降低 45%,2050年的 CO2排放量将控制在 2000年的2倍左右,2000~2050 年的累计CO2排放量将减少12.4GtC(GtC=10 亿吨碳),2050年的大气 CO2浓度和大气温度将分别下降35GtC和0.04℃。并且合作政策和非合作政策下的 CO2排放控制率分别降低了4.6%和1%,减轻了我国对CO2排放总量的控制力度。
几位学者建立的包含技术进步作用的CO2减排经济影响的宏观经济模型,对中国减排CO2经济影响进行了政策模拟。研究之后发现,若中国每年降低排放0.2%的排放量(少增0.2%),到2050年GDP会比不控制下降5.12%,但是最高还能保持GDP年增长率为7.2%左右;如果中国承担年少排0.5%的减排任务,GDP的年增长率的平均值为6%左右。如果中国加大占 GDP0.5%的教育科研投资,则不仅减排的影响可以克服,而且到 2050年GDP可提高25%左右。
在 19世纪 50年代,世界经济从复兴期进入成长期,关于怎么样做投资促进经济稳步的增长的理论(即投资标准理论)开始盛行。很多发展中国家依据这一些理论来制订本国的发展计划,也有很多学者开始对技术选择进行理论探讨,并提出了各种技术选择理论,包括资本周转率理论、社会极限生产率标准论、再投资率标准论、时间系列标准论、中间技术标准论、适用技术标准论、比较优势标准论等。其中比较优势理论解决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在追赶发达国家过程中的技术引进问题,最具代表性的是我国经济学家林毅夫提出的技术选择假说。
根据技术选择假说的观点,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对该国的经济结构有决定性作用,所以发展中国家政府的政策目标应该是促进要素禀赋的结构升级,而不是促进技术和产业体系的升级。应该明确本国的比较优势,发展优势产业,这样就能够得到最大的经济剩余,并且整个国家的资本报酬率和储蓄倾向均会提高,从而促进要素禀赋结构升级,进而由于利润动机和竞争压力,企业将自发地加大投入,促进技术和产业体系升级。Pacala和 Socolow列举的楔形减排技术方案包括以下 3类,共15种技术措施∶提高能效和节能(包括改善燃油经济性、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提高建筑能效、提高电厂能效);降低能源的碳含量(包括用天然气替代煤炭、捕集电厂产生的碳、封存氢能电厂产生的碳、封存合成燃料电厂产生的碳、核聚变、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可持续的氢能、生物燃料);开发利用自然碳汇(包括森林管理和农业土地管理等),而实际拥有相对应减排潜力的技术方案还有很多。基于楔形减排技术方案,世界资源研究所和高盛集团开展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并于2007年4 月共同发布了《全球稳定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的规模化研究》,从技术方案、投资驱动和政策引导3个方面进一步深化,研究低碳经济技术方案得以落实所需要的支撑因素。报告认为,需要立即大规模应用已经或者即将商业化的技术,以应对形势紧迫且影响区域巨大的气候变化问题。不仅如此,报告还深刻意识到每一项楔形减排方案可能都涉及多种有关技术领域的进展,如氢能技术不仅需要氢能生产方面的进展,而且包括如氢燃料电池及储氢技术的突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新突破!日本医疗团队研发出一种新药:人可以长出“第三颗牙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