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04 10:34:50 来源:平开窗型材
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施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逐步的提升,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担接受的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驱动下,中国风光储行业(风电、光伏、储能一体化)已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支柱。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6.53亿千瓦,同比增长25%,其中,水电装机4.27亿千瓦,风电装机4.67亿千瓦。风电光伏发电合计装机(11.8亿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驱动下,中国风光储行业(风电、光伏、储能一体化)已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支柱。依照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6.53亿千瓦,同比增长25%,约占我国发电总装机的53.8%,其中,水电装机4.27亿千瓦,风电装机4.67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7.14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4530万千瓦。风电光伏发电合计装机(11.8亿千瓦)已超过煤电装机(11.7亿千瓦)。这一里程碑标志着中国能源结构从传统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的深度转型。
风光储一体化通过整合风、光发电的波动性与储能技术的调峰能力,解决了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并网稳定性难题,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政策层面,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白准确地提出建设九大清洁能源基地,均以“风光储多能互补”为核心架构,叠加储能补贴、电力市场改革等配套措施,行业进入快速地发展期。与此同时,储能技术快速迭代,锂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成本下降显著,推动风光储系统经济性持续提升。
风光储,即风电、光伏发电和储能技术的综合能源解决方案。具体来说是通过风力发电机将风能转换为电能的过程和利用太阳能光子转换为电能的过程中将电能储存起来,在需要时释放开来的技术。由于风电和光伏发电受天气条件影响,发电量的稳定性会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储能技术的作用在于平衡电网负荷,确保电力的持续稳定供应。常见的储能技术包括电池储能、抽水蓄能等。
风光储技术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包括储能技术、逆变器技术、智能微电网监控与能量管理系统等。这些技术的突破和创新,不仅提升了风光储系统的性能和效率,还降低了其建设和经营成本。随着光伏和风电价格的下降,风光储项目的经济性得到了显著提升,为行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风光储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2024年国内新增海上风电吊装规模预计达8GW;陆上风电招标量同比翻倍,风机价格企稳回升。从应用场景看,工业、商业领域占主导,但户用储能及微电网项目增速显著,尤其在偏远地区与工业园区形成规模化落地。
技术创新是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光伏领域,HJT电池量产效率突破25%,叠加多晶硅“冶金法”工艺降本,光伏组件价格较2020年下降30%;风电领域,10MW以上大容量机组与漂浮式海上风电技术逐步商业化。储能环节,锂电储能系统成本降至1.4元/Wh以下,钠离子电池、全钒液流电池等非锂技术实现示范应用。此外,智能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与虚拟电厂技术提升风光储协同效率,降低弃风弃光率至3%以下。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明确储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允许参与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市场。各省份通过强制配储(10%-20%)、租赁补贴等政策推动项目落地。例如,湖南、山东的共享储能模式通过“容量租赁+调峰补偿”实现多重收益,项目内部收益率(IRR)可达8%-10%,成为行业主流商业模式。
内蒙古、甘肃、青海等资源富集区依托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形成“风光储一体化”产业集群。截至2024年,内蒙古风光储项目规模超30GW,甘肃酒湖特高压配套储能基地规划达5GWh。市场之间的竞争方面,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投等央企主导项目开发,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占据储能设备60%以上份额,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差异化技术(如氢储能、飞轮储能)切入细分市场。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4-2030年中国风光储行业市场预测及投资决策研究报告》分析:
尽管风光储行业前景广阔,但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电网消纳能力不足导致部分区域弃风弃光率反弹,储能系统利用率低于预期;另一方面,上游锂、硅料价格波动加剧产业链成本压力。在此背景下,行业转向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双轮驱动:技术端,BC电池、固态锂电等颠覆性技术加速产业化;模式端,虚拟电厂聚合分布式资源参与电力现货交易,工商业储能通过峰谷价差套利开辟新盈利空间。此外,海外市场成为增长新引擎,2024年中国企业中标东南亚、中东风光储项目超15GW,带动设备出口与EPC服务国际化。
2025-2030年,中国海上风电年均新增装机将达12GW,深远海风电与漂浮式技术商业化提速。储能领域,预计2025年全球新型储能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其中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占比提升至20%。用户侧储能(尤其工商业与户用)年复合增长率超50%,成为最大增量市场。
风光储系统与氢能、AI、5G技术深层次地融合。例如,“绿电制氢”耦合储能解决长时调峰需求,AI算法优化风光储协同调度。应用场景从电力系统扩展至交通、建筑领域,如“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零碳园区微电网等。
电力现货市场与容量补偿机制完善后,储能收益渠道将扩展至能量套利、容量租赁、辅助服务三大部分。预计2030年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超60%,推动风光储项目脱离补贴依赖,实现全面平价。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风光储需求激增,中国企业在东南亚、中东EPC市场占有率将超40%。同时,宁德时代、华为等企业通过技术授权与合资建厂模式,输出储能系统与智慧能源解决方案。
中国风光储行业正从政策驱动迈向市场驱动,成为全世界能源转型的标杆。短期看,海上风电、新型储能、共享商业模式是核心增长点;中长期则依赖技术突破(如钙钛矿电池、氢储能)与电力市场机制完善。未来十年,行业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风光储氢”多能互补系统成为主流,二是分布式能源与集中式基地协同发展,三是中国从设备出口国升级为全球标准制定者。
尽管面临电网适配性、原材料供应等挑战,但在“双碳”目标与全球能源革命背景下,风光储行业将持续引领中国乃至全球能源结构的低碳重塑,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核心动能。
想要了解更多风光储行业详情分析,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4-2030年中国风光储行业市场预测及投资决策研究报告》。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中研网只提供资料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对有关信息或问题有深入需求的客户,欢迎联系咨询专项研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