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大家一起追过的“星”

发布时间:2023-11-02 08:41:21 来源:杏彩官网下载安装

       

  深入现场、深度采访是科学报道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在诸如卫星发射、科学考察以及突发灾害等重大科学技术事件中,经常能够正常的看到《中国科学报》记者的身影。他们和报道对象共同见证甚至参与了事件的发展,共同挖掘并呈现了事件背后的事实以及科学的真相。

  不久前,嫦娥四号刚刚升空,紧锣密鼓的采写工作让记者不禁回忆起5年前在西昌现场报道嫦娥三号发射的时光。

  “我们的征途在星辰大海”,这是科学家们常说的豪言壮语。事实上,作为科学传播者,《中国科学报》的记者们和编辑们一直在“看星星”的征途上默默陪伴着科学家。

  2013年11月底,编辑部策划了“跨月”特刊,用整整4个版面对嫦娥三号展开全方位报道。“跨月”谐音“跨越”,意在强调嫦娥三号任务在我国探月工程计划中的标志性。

  发射前,记者争取到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的采访机会。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欧阳自远用极具画面感的语言展望了嫦娥五号及未来深空探测的规划。这一些内容也成为《欧阳自远院士自豪讲述中国人有能力探测更远》特别出彩的部分。

  同时,记者们分别从中科院承担任务的研究所带回了有关“玉兔号”月球车如何工作、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测轨和定位、空间环境预报及8台有效载荷的应用等情况。

  2016年8月16日,编辑部为“墨子”号的发射策划特刊。《让量子科学“照进”生活》《“墨子号”牛在哪?》《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大事记》等科普文章“刷”满了两个整版。

  此外,在“悟空”“慧眼”等卫星发射的时刻,《中国科学报》都在第一时间推出了详细报道。用一位老编辑的话说,这些年,群“星”闪耀《中国科学报》,记者编辑都成了追“星”人。

  2013年11月29日清晨,记者从北京出发,五个小时后抵达西昌,开始了现场报道嫦娥三号发射的工作。加注、演练等各种时间节点接踵而来,身处西昌的我感到似乎周围的空气都变得紧张。发射时间是在深夜,巨大的声响和强烈的火焰让人们感到格外震撼,这项工作也变成我人生经历的一部分。

  记者们也先后亲历了“悟空”“墨子”和“慧眼”的发射。例如,2015年赴发射现场报道的记者倪思洁写道:“成功了,世界和中国的又一个重要的暗物质探测装置!成功了,中国迄今最大空间科学卫星计划的首发星!”2016年赴发射现场报道的记者李瑜写道:“脚下的震颤打破了戈壁滩上的宁静。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拖曳着一道刺眼的白焰划过茫茫夜空,在呐喊与欢呼中,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圆满成功。”

  如今,当我们聊起当时跑到发射现场追“星”的经历时,共同的感触是,火箭发射升空的那一刻,有一种见证历史的自豪和骄傲。

  作为带着科学任务上天的这些“星”,发射任务完成后,它们的工作才起步。动态追“星”成为《中国科学报》的工作常态。

  2014年1月,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完成第二月昼工作后,记者立即采访了嫦娥三号任务科学应用研究核心团队责任科学家林杨挺等人,对嫦娥三号取得初步科学探测成果进行了报道。2016年9月18日,《科学报告》杂志在线发表了科学家利用嫦娥三号搭载的极紫外相机取得的成果。国家天文台闫岩博士向记者详细的介绍了这项工作。有关报道在报纸头版头条刊发。

  2015年12月,“悟空”首次获取科学探测数据;2017年11月30日,《“悟空”抓到了什么“妖魔鬼怪”?》报道暗物质卫星“悟空”获得一条世界上最精确的高能电子宇宙射线能谱。

  “墨子”和“慧眼”的一手消息也陆续见诸报端《1203公里的纠缠》《“墨子号”实现量子通信“三级跳”》《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开通》《首个双中子星并合引力波事件被发现:“慧眼”成功监测到爆发天区》

  一系列对卫星科学发现跟踪式的报道,深度挖掘了航天任务的科学内涵,充足表现了《中国科学报》的独特之处。

  过去,嫦娥一号、二号和三号围绕科学目标,获得了大量有关月球的信息,这为我们天体化学家讲述月球的故事提供了大量证据。其中,嫦娥三号是阿波罗登月计划之后的首次软着陆和巡视探测。我们团队主要利用测月雷达、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和红外成像光谱仪这三台载荷的探测数据开展研究。测月雷达首次实现了对月壤结构的巡视探测,获得了一条100多米的月壤结构剖面。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在与月球土壤“亲密接触”中实现了对该区域镁、铝、硅、钙、钛、铁和钾等7种主量元素和铬、锶、钇、锆等4种微量或痕量元素的高分辨测量。探测根据结果得出,嫦娥三号着陆区的玄武岩在成分上不同于已知样品,是一种新的类型。“玉兔”号月球车用于获取月表信息的主要载荷之一红外成像光谱仪,可以同时获取月壤的显微图像和光谱信息,可以解译出着陆区月壤的矿物成分和太空风化的信息。

  中国探月工程及即将实施的火星探测为天体化学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我们团队根据“玉兔号”月球车发回的探测数据,分析出月球在地质“晚年”又一次爆发大规模的火山运动,并发现月壤厚度以前被低估了。

  对于嫦娥三号所取得的科学成果,《中国科学报》都作了及时、深入的报道,为我国探月工程的新闻报道增加了十足的“科学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