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5-21 21:42:27 来源:新闻中心
“这是一件回流的文物,我是从景德镇买到的。”“这件‘玉章’是我爷爷留下的‘宝贝’。”……5月19日,“民间收藏品公益性鉴定咨询活动”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举行,市民们抱着自家的各类宝贝寻求专家鉴定。需要我们来关注的是,手持式光谱仪也首次加入“鉴宝”行列,为市民鉴定咨询增加科技支持。只见方形的镜头对准“宝贝”,约一分钟之后,“宝贝”的成分就清晰地出现在了显示屏上。
“鉴宝”活动起步,一件“元青花”就出现在了专家们面前。只见这件宝贝上青色花纹绘满白色瓷碗的碗口和碗底。相较于其他藏家对自己藏品的不熟悉,“元青花”的主人显得很专业,从瓷碗的造型,到瓷碗的图案,再到瓷碗与同时期出土文物的对比,他的话匣子滔滔不绝。
一件“元青花”在三位专家的手中挨个被看了个遍,经过一致认定,专家们认为这件“元青花”存疑。
“这件瓷碗有很多特征供咱们进行鉴定,有些特征看上去是符合元代风格的,但作为博物馆鉴定,我们的标准很严格,只要一个特征不对,我们就不认为它是一件真品。”鉴定组成员、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馆员彭学斌说。
彭学斌说,现代仿元青花对比真赝,最难仿的有两点∶一个是苏麻离青料的特殊呈色——蓝中微泛紫,青中蕴淡绿;另一个是纹饰笔道中的色料聚缩现象。
那该如何自己做鉴别呢?彭学斌说,一是不要把锰锈斑当成铁锈斑。二是不要把“洋蓝”当成苏麻离青。
民间有说“一两田黄十两金”,这让田黄成了藏家们最爱收藏的玉器之一。在“鉴宝”现场,就来了这么一件“田黄章”。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馆员刘薇经过反复观看后表示,“玉章”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并不高。
镜头对准“田黄”,一分钟后,“田黄”的成分密密麻麻地出现在光谱仪的屏幕之上,通过这一些成分分析,得出的结果与专家鉴定的结果一致——这块家传的“田黄”有问题。
“玉器一直都是民间藏家最爱的收藏品之一,可是因为藏家的收藏功力不高,经常都一定会出现错把化学合成当成玉的情况。”刘薇提醒藏家,特别是老年藏家,一定别相信市场上动不动就出现的低价“好玉”,在收藏爱好中,“捡漏”的心态是最不该有的。“只要你不想着天上掉馅饼,那么上当的机会就会大幅度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