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科学技术创新大有可为

发布时间:2023-12-23 07:58:18 来源:新闻中心

       

  本报北京7月31日讯(记者祝魏玮)7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先后考察了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和密云观测基地,考察了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前期试验样机和50米口径绕月探测工程数据地面接收系统。指出,国家天文台和天文领域取得的成果充分说明,我国不仅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态势良好,科学技术创新也大有希望。

  在兴隆观测基地,听取了基地首席科学家魏建彦关于中科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基地的工作进展汇报,以及LAMOST项目工程指挥部总经理赵永恒、总工程师崔向群的项目建设进展报告。在密云基地,听取了国家天文台新任台长严俊的国家天文台总体工作进展汇报、FAST项目首席科学家南仁东的项目进展汇报、绕月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李春来关于中科院承担绕月探测工程任务进展的汇报。

  上述项目中,LAMOST是中科院承担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建设项目,由我国科学家自主设计和研制。该天文望远镜口径4米,可在相应于5度视场的1.75米焦面上放置多达4000根光纤,将天体的光分别传输到多台光谱仪中,同时获得它们的光谱。LAMOST计划2008年下半年完工,届时将变成全球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天文望远镜。FAST是中国天文界提出建造的全球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近日已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立项,将在贵州建设,相关试验工作在密云基地进行。

  赞扬了国家天文台以及我国天文领域LAMOST、FAST、探月工程等代表性项目近年来在天文学研究方面取得的一系列进展。他说,由于许多科学目标和原理是我国科学家自主构思,关键核心技术也是自主创新实现,这些大科学项目的成功组织实施,将使我国天文研究向前推进一大步,将成为自主创新的典范。这对于提高我国科学家的自信心,提升我国整体科研水平,实现由跟踪研究到自主创新的跨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指出,天文学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表明,要充分重视科学家提出的创新科学思想,对可行的科研思想和科研目标更要积极支持和培育。科学发展没有止境,中科院理应重点支持有重要科学和应用价值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只有鼓励和支持科学家不断提出新的科学思想,解决关键与核心技术,实现重大创新目标,开辟新的科学研究领域,才能为国家作出创造性、战略性的贡献。

  “地球上没有的质能存在状态,在天文学研究和空间探索过程中都可能会观察和研究。”对承担这些大科学工程建设项目的科学家们勇于创新、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的精神给予高度赞扬,认为在工程建设中科学技术人员克服重重困难、不断攻克关键技术,充足表现了天文领域老中青三代科学家坚忍不拔、通力合作的优良传统。更令人欣喜的是,一批青年科学家成长起来,承担起一部分创新重任。他希望各领域科学家通力合作,不断思考新的科学问题,提出新的科学思想,并热情参加国际合作,为人类对宇宙、天体的新认知作出贡献,并用天文知识和有关技术服务于国家与人民。

  指出,技术支撑体系和组织管理创新,也是决定国家整体研发能力和水平的主要的因素。天文学科是典型的跨学科的大科学,与宇宙起源、物质结构、生命起源等基本科学问题都紧密相连。历史表明,天文学研究不仅需要数学、力学、物理、化学家合作,也需要天文观测仪器的创新,因此近代天文学和信息与计算学科、测控技术等紧密联系,成为带动这些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他要求国家天文台充分重视技术支撑队伍建设,除设立必要的技术支撑岗位外,还要与相关的单位合作共建技术支撑平台,进一步创新国家天文台的管理。

  最后强调,中国天文界和中科院全体人员都要以“625讲话”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实事求是,扎实工作,为建设改革创新、和谐奋进的中国科学院而努力奋斗,以实际行动和出色的创新业绩迎接党的的胜利召开。